创院院长
创院院长
郑仲煊教授于2021年7月1日正式就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创院院长兼校长讲座教授。1977年,他毕业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获生物化学学士学位;1979年毕业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获生物化学硕士学位;1983年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87年,他成为加拿大皇家内外科医师学院院士(RCPC);2007年,成为首位当选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CAHS)的麻醉医师;2013年,当选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士(RSM)。2013年,郑教授被加拿大医学协会(CMA)和加拿大执业行政领导医师协会(CSPE)认定为加拿大医师领袖协会/医学学会印证高管医师 (CCPE), 并于2014年荣获加拿大执业医师协会杰出医学领袖奖。2014年,郑教授成为德国麻醉重症医学学会荣誉会士 (DGAI);2022年成为香港麻醉科医学院荣誉院士 (HKCA)。
郑仲煊教授是心脏外科、麻醉和围手术期循证医学研究方面的世界权威。自2022年起,他三度入选了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并荣登“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career-long impact) 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2021 single-year impact)。他在快速心脏麻醉和康复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已成为世界标准, 并入选ScholarGPS 2024气管插管领域的终身榜单,全球排名第17位。目前,他的科研工作已获得超过1619万加元科研经费资助,发表SCI论文190多篇,参编论著60余本(被引数25060,H-index为69,I10-index 为150)。他具有丰富的国际化专业经验,服务于众多国际专业委员会、组织和期刊。曾担任麻醉学(CJA)、心胸血管麻醉(JCTVA)和心脏外科(INNOVATIONS)等杂志编委。曾担任WHO认证的全球围手术期手术与麻醉护理联合中心的联合创始人与医学主任、加拿大大学麻醉协会(ACUDA)主席、国际麻醉研究学会(IARS)理事会主席与加拿大心脏麻醉医师协会(ACA)主席、国际微创心脏外科学会(ISMICS)、欧洲心胸协会(EACTS)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实践准则制定指导委员会和专家小组的联合主席;曾受邀担任220多所大学、心脏中心、国内及国际会议的客座教授、特聘讲师和特邀嘉宾。
执行副院长
执行副院长
徐教授于1991年获得药学硕士学位后,于1995年在达尔豪斯大学完成了医学培训,这些学位是在获得工程学文凭以及数学和药学理学学士学位后获得的。徐教授于2000年在埃德蒙顿的阿尔伯塔大学医院完成了麻醉住院医师培训,并在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儿童医院获得了进一步的儿科麻醉经验。在阿尔伯塔大学医院和斯托勒里儿童医院工作了16年后,徐教授于2016年被招募到斯坦福大学。目前,徐志豪教授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执行副院长,同时仍担任斯坦福大学客座临床教授。
徐教授是区域麻醉许多领域的一位热心且国际公认的研究员。在住院医师实习期间,他对提高硬膜外导管放置的准确性产生了兴趣,并获得了与其研究相关的美国专利。徐教授将他的研究扩展到超声在区域麻醉中的应用,特别是与周围神经阻滞性能相关。徐教授还负责开发用于周围神经阻滞期间使用的电子导管针套导管套件。他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进一步探索电生理信号监测的基础科学和临床方面并将其与超声的最新进展相结合,将区域麻醉从一门“艺术”转变为一门可靠且可重复的“科学”。
在学术上,徐教授荣获加拿大麻醉医师协会颁发的2005年约翰·布拉德利青年教育家奖,该奖项表彰了他作为临床教育家、研究员和麻醉实习生榜样的工作。在加拿大期间,徐教授是唯一受邀为著名美国麻醉教科书《临床麻醉》(Barash)撰写章节的加拿大人。最近,徐教授还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世界著名的标准麻醉教科书(Miller’s)上撰写了儿科局部麻醉章节,他撰写了第一本关于超声和神经刺激引导区域麻醉的教科书,该教科书已成为希望在区域麻醉中使用超声的麻醉医师的主要参考,该作品被翻译成韩文。徐教授参与合作完成了第一本关于《超声和神经刺激引导区域麻醉儿科图谱》主题的儿科教科书,这部作品也被翻译成中文,并得获得广泛好评。此外,徐教授还合作编写了《气道管理原理》和《区域麻醉并发症》两本书。2006年至2018年,徐教授担任《加拿大麻醉杂志》编辑委员会成员;现任《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杂志编辑。
徐教授荣获阿尔伯塔医学研究基金会(AHFMR)临床学者奖,并曾获得加拿大卫生研究所(CIHR)、加拿大麻醉学会、AHFMR以及阿尔伯塔大学的研究奖项和资助。2015年,加拿大麻醉学会向徐教授颁发了CAS研究认可奖,以表彰他在加拿大和全球范围内对区域麻醉、急性疼痛管理和小儿麻醉领域所作出的重要研究贡献。2022年,美国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学会(ASRA)授予徐教授杰出服务奖,这一备受推崇的年度奖项旨在表彰在区域麻醉和疼痛医学领域取得显著贡献的个人。
副院长(教师事务)
副院长(教师事务)
尹玉新教授1990年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 获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博士学位,随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博士后,1999年加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系列。 2008年回国加入北京大学医学部任淑范基金讲座教授和林松年基金讲座教授。尹玉新教授长期从事肿瘤发生机理的研究,主要关注抑癌基因在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和基因组稳定性中发挥的作用。
1992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报道p53能够通过细胞周期检验点的调控控制人类基因组的稳定性(Cell, 1992),该工作首次揭示了p53抗癌基因的作用机理,被认为是肿瘤研究的里程碑式发现。1998年发现了p53指导细胞对环境压力反应的机理(Nature, 1998)。 2003年他的研究团队首次揭示出p53下游免疫组织特异性靶基因PAC1,从而在p53和免疫信号通路之间建立了联系(Nature, 2003)。其研究组还致力于抑癌基因PTEN 的研究,他们发现PTEN 是维持染色体功能和结构的柱石,失去PTEN 会导致染色体分裂异常和紊乱,从而导致肿瘤发生(Cell, 2007)。Cell在同期发表评论称此工作将PTEN研究带入核时代,Nature评论称发现了基因组的保护者。
2009年以来,尹玉新主持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对蛋白质的复杂生物学功能开展了广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发现了新的蛋白编码机制,为鉴定新蛋白质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并由此鉴定出PTEN家族的新亚型PTENα蛋白(Cell Metabolism, 2014),PTEN beta蛋白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和PTEN epsilon (EMBO J. 2021);首次证实了PTEN C末端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抑制肿瘤发生中的重要作用(Cell Reports, 2014);研究还揭示PTEN 与Histone H1组成复合物参与染色体结构调节,并影响组蛋白修饰和下游基因转录调控(Cell Reports, 2014)。发现了 DNA复制的新机制(Cell Research, 2015),并且证明PTEN可以保护DNA复制叉以应对环境压力(Cell Reports, 2015)。 在肿瘤免疫探索方面, 揭示了T细胞免疫防御的调控机理,为肿瘤免疫确定了新方向和新靶标 (Nature Immunology, 2015,Nature Immunology, 2019)。近年他们还发现PTEN的甲基化修饰及其生理与病理意义(PNAS,2019)。他们也研究并设计相关新型化合药物,以抑制肿瘤生长,或激活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促进肿瘤免疫治疗。近年来尹玉新团队成功地开发了基于人工智能代谢组学诊断癌症方法,致力于肿瘤早期诊断与治疗监测等应用, 目前已成功应用于肺癌和胰腺癌的早期筛查 (Science Advances, 2021,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2 )。
副院长(医学教育)
副院长(医学教育)
谭兆祥教授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他于1981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是医学院的创始成员,在2012年退休。在香港中文大学的31年时间里,他曾出任生理学系主任、生物医学学院副院长(医学教育)以及医学院副院长(学生事务)。退休之后,他仍然在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教授多门医学课程,包括在那打素护理学院从事生理学课程的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工作。谭教授于2019年11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主要负责生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工作。
谭兆祥教授的科研领域包括高海拔的基因适应性。他研究了藏族人和汉族人的基因特点,以寻找使人更加适应高海拔环境的基因。谭教授课题组最早发现EPAS1基因的自然选择使藏族人更加适应高海拔环境。谭教授也投身于天花粉蛋白的机理研究。天花粉蛋白是I类核糖体失活蛋白,具有抗病毒作用,可以抑制艾滋病病毒和疱疹病毒的复制。谭教授课题组的发现支持了天花粉蛋白有选择性地诱导受感染细胞的凋亡,同时忽略掉未受感染的细胞的假设。 受感染的细胞过早死亡,限制了病毒的复制。此种机制可能涉及到MAPK信号通路。
副院长(研究生事务)
副院长(研究生事务)
叶德全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并于1988年获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自1989年起先后在Scripps研究所及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转导及在固有免疫细胞中的作用,炎症机制和病理模型及抗炎药物靶标的发现。先后与强生、诺华、GSK等公司开展研发合作,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批美国专利2项、中国专利2项,共同发明人专利2项。发表SCI学术论文230篇,被引2万多次。于2010年起担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药学院院长;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任澳门大学讲座教授;2019年2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创建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2020年创建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获评2021年深圳市优秀教师,2022年大学杰出科研奖;多次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学者、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爱思唯尔2022年中国高被引科学家等。学术兼职包括FASEB Journal副主编,Pharmacological Reviews副主编,Molecular Pharmacology及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编委等。欢迎有兴趣的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本科交换生联系课题组。
副院长(招生&学生事务)
副院长(招生&学生事务)
黄宪达教授目前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医学院副院长(学生事务)与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执行院长。于台湾中央大学资讯工程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03),曾任职于台湾交通大学生物科技学系主任及生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台湾生物资讯学会理事长。
黄教授主要通过生物数据库设计与算法开发,进行多组学数据探索疾病靶标与药物靶点等领域的研究,致力于中草药分子层次《本草纲目》平台的建设,为实现辅助中草药精准化医疗平台的应用创造了条件,并将其应用于药物设计关键毒理与药理评估,助力新药开发。发表>200篇学术论文,包括Science, Nucleic Acids Research,Nature Immunology,Circulation,Hepatology,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与Molecular Cell等期刊。H-index 为68,总引用次数超过24396次, 近5年>13377次 (Google Scholar)。在Web of Science 中有15篇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 - 10年间被引用次数前 1% 的文章)。
黄教授连续五年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高被引科学家”名单(2019年-2023年)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2019年-2023年)。其开发的miRTarBase于2020年荣获“中国生物信息学十大进展”的荣誉,相关论文被引用次数达3000次以上。荣获爱思唯尔(Elsevier)2021、2022“中国高被引学者”。
副院长(医院事务)
副院长(医院事务)
于广军,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副院长、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深圳)院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医疗信息研究所所长、上海儿童精准医学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大医学院儿童感染免疫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早期发展基地负责人。2020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同年获得人社部有突出贡献专家。2014年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4年获得上海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2015年获得上海市领军人才,2018年获得上海优秀学术带头人。2021年所带领的团队获得交大医学院协同创新团队,同年获得上海市政府儿童工作白玉兰奖。
助理院长(科研与创新)
助理院长(科研与创新)
杜洋教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和中国科大取得学士和博士学位后,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师从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Brian Kobilka)教授,从事G蛋白偶联受体(GPCR)相关的博士后研究,并于2016年转为斯坦福医学中心研究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期间获得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全额博士后奖学金和斯坦福心血管研究所(Stanford CVI)资助等,并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医学院助理教授职位,主要方向是对心脑肠轴特异分布的重要GPCR进行结构功能研究,并针对神经精神疾病从事创新药物发现。
杜教授迄今已发表近80篇高质量SCI论文,包括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Cell、Science、Nature Comm、Science Adv、Cell Res、Cell Dist、STTT、JACS和PNAS等国际一流期刊报道的科研成果,并受邀为Science、Cell Res和Nature Comm等多种国际主流科学杂志审稿。现为港中大(深圳)医学院长聘制(tenured)教授系列、博士生导师,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研究员。杜教授已入选国家级、广东省和深圳市等各级人才项目,现承担十几项国家等各级科研项目,并与多家上市医药公司开展技术攻关合作。曾获得深圳市优秀教师、校长模范教学奖和大学青年科研创新奖等荣誉奖励,担任中华医学会航海医学转化副主委等。
临时助理院长(临床教育)
临时助理院长(临床教育)
萧桂仪教授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和悉尼大学。在完成耳鼻喉科专科培训后,萧教授进修了儿童耳鼻喉科的亚专科。她秉持着“儿无阶,尽展能”的座右铭,致力于帮助所有儿童发挥潜力,无论他们的背景如何。萧教授热衷于指导女学生和年轻专业人士,为医学界的性别平等而努力。萧教授目前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临时助理院长(临床教育)、临床医学专业大三和大五课程负责人、港中大(深圳)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
助理院长(教育)
助理院长(教育)
杜鹃教授于2000年获得佳木斯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安徽医科大学生理学硕士学位;2005-2006年,在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卫生科学中心做访问学者;2011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生理学博士学位。2004-2020年,曾任安徽医科大学生理学教授、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基础医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2020年7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参与医学院筹建工作,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助理教授与助理院长(教育)。
科研兴趣主要是钙信号与细胞功能、肿瘤外泌体分泌机制,外泌体在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外泌体靶向载药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他科研项目10项,在JASN,Hypertension,Mol Ther Nucleic Acid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得安徽省科技成果奖三等奖1项。同时致力于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省重大教改项目、省MOOC示范项目等8项教学课题,荣获安徽省教学名师,获得省教学成果奖3项。发表教学论文20余篇,作为主编、副主编、编委参与《精解生理学》ESP版形态数字化教材、《生理学》、《基础医学整合实验》等7部教材编写,指导本科生获得医学生理学知识竞赛国际赛亚军及国内赛冠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及省赛金奖等各类获奖近2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