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喜讯 | 医学院李昭廷教授在Nature Nanotechnology发表文章
现有肿瘤疫苗的应用仍面临多重挑战,包括肿瘤抗原异质性、患者个体差异以及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等。针对这些肿瘤疫苗限制瓶颈及当前肿瘤术后复发的临床治疗难题,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李昭廷教授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药学院胡全银教授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IF:38.1)发表题为“Engineering pyroptotic vesicles as personalized cancer vaccin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肿瘤细胞焦亡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囊泡,构建出可定制化抗癌疫苗PyoVAC,为个性化细胞免疫治疗和精准治疗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肿瘤细胞焦亡是一种程序性、促炎性的细胞死亡方式,其特征为细胞膜穿孔、细胞肿胀破裂,并伴随大量肿瘤相关抗原和炎症因子释放。李昭廷教授在针对细胞焦亡的前期研究基础(Nat Commun. 2022 Oct 24;13(1):6321)中发现,当肿瘤细胞经历焦亡时,会形成纳米级别的焦亡囊泡,于是萌发出利用相关焦亡囊泡中的天然肿瘤抗原来设计个性化疫苗的研究理念。研究团队摸索采用适宜条件诱导肿瘤细胞焦亡,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及多种表征方式证明了焦亡囊泡的产生。然后,团队结合差速离心技术成功捕获这些焦亡囊泡。经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分析显示,相较于常规外泌体,焦亡囊泡富含HMGB1等多种免疫刺激分子,形成独特的"肿瘤抗原+损伤相关分子模式信号"复合体,具有极佳的疫苗开发潜力。
为解决囊泡疫苗体内递送难题,结合李昭廷教授团队近期针对工程化细胞制剂的开发基础(Med. 2024 Apr 12;5(4):348-367.e7;Nat Rev Bioeng, 2024 June 19, 2, 770-784;Sci Adv. 2023 Mar 29;9(13):eadf6854)、凝胶制剂开发基础(Nat Commun. 2022 Apr 6;13(1):1845),以及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基础(PNAS. 2020 Dec 29;117(52):32962-32969;Sci Adv. 2020 May 15;6(20):eaaz9240),开发了细胞凝胶疫苗贴片,形成可植入术后空腔的智能疫苗储库。动物实验显示,单次植入可持续释放,减少了多次疫苗注射的繁琐性,在黑色素瘤、乳腺癌等多种肿瘤模型中,能够抑制肿瘤的复发,延长患病动物生存期。

示意图1. 肿瘤个性化疫苗设计图

李昭廷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PI、博士生导师、校长青年学者。近年来主持教育部海外引才项目、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国家省市级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工程化细胞药物制剂,近五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Reviews Bioengineering, Nature Communications, Med (Cell Press), Science Advances, PNA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十余篇,研究被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等期刊报道引用, 并入选Nature Communications Editors’ Highlights。
*参考文献链接:
Zhaoting Li et al., Engineering pyroptotic vesicles as personalized cancer vaccines,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25 May 16, 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5-01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