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 | 医学院4位教授入选ScholarGPS 2024年全球前0.05%顶尖学者专业榜单
日前,国际学术机构ScholarGPS发布2024年全球前0.05%顶尖科学家榜单。该榜单分为终身(Highly Ranked Scholar - Lifetime)和近五年(Highly Ranked Scholar - Prior 5 Years)两个榜单类别,医学院郑仲煊教授、徐志豪教授、叶德全教授分别在各自研究专业排名中进入终身榜单;徐志豪教授、刘国珍教授分别在各自研究专业排名中进入近五年榜单。
ScholarGPS发布的高排名学者全球前0.05%顶尖科学家榜单汇集了全球各学科领域3000多万名学者的信息档案以及海量论文、专利、书籍大数据资源。应用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其他数据科学技术,对学者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数)、影响力(引用次数,已排除自引)和论文质量三项指数进行综合分析,对全球超过3000万学者和55000家机构在各个领域、学科和专业方面(14个领域、177个学科及超过35万个专业)的卓越表现进行排名。
入选教授简介

郑仲煊教授 Prof. Davy CHENG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创院院长&校长讲座教授
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 (CAHS)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教授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杰出荣誉教授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客席教授
加拿大医师领袖协会/医学学会印证高管医师 (CCPE)
加拿大皇家内外科医师学院院士 (RCPC)
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士 (RSM)
德国麻醉重症医学学会荣誉会士 (DGAI)
香港麻醉科医学院荣誉院士 (HKCA)
终身榜单入选专业:气管插管 Tracheal intubation (快速心脏麻醉和康复),全球排名:17
郑仲煊教授于2021年7月1日正式就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创院院长兼校长讲座教授。1977年,他毕业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获生物化学学士学位;1979年毕业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获生物化学硕士学位;1983年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87年,他成为加拿大皇家内外科医师学院院士(RCPC);2007年,成为首位当选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CAHS)的麻醉医师;2013年,当选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士(RSM)。2013年,郑教授被加拿大医学协会(CMA)和加拿大执业行政领导医师协会(CSPE)认定为加拿大医师领袖协会/医学学会印证高管医师 (CCPE), 并于2014年荣获加拿大执业医师协会杰出医学领袖奖。2014年,郑教授成为德国麻醉重症医学学会荣誉会士 (DGAI);2022年成为香港麻醉科医学院荣誉院士 (HKCA)。郑仲煊教授是心脏外科、麻醉和围手术期循证医学研究方面的世界权威。自2022年起,他三度入选了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并荣登“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career-long impact) 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2021 single-year impact)。他在快速心脏麻醉和康复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已成为世界标准。目前,他的科研工作已获得超过1619万加元科研经费资助,发表SCI论文190多篇,参编论著60余本(被引数24985,H-index为69,I10-index 为150)。他具有丰富的国际化专业经验,服务于众多国际专业委员会、组织和期刊。曾担任麻醉学(CJA)、心胸血管麻醉(JCTVA)和心脏外科(INNOVATIONS)等杂志编委。曾担任WHO认证的全球围手术期手术与麻醉护理联合中心的联合创始人与医学主任、加拿大大学麻醉协会(ACUDA)主席、国际麻醉研究学会(IARS)理事会主席与加拿大心脏麻醉医师协会(ACA)主席、国际微创心脏外科学会(ISMICS)、欧洲心胸协会(EACTS)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实践准则制定指导委员会和专家小组的联合主席;曾受邀担任180多所大学、心脏中心、国内及国际会议的客座教授、特聘讲师和特邀嘉宾。
研究领域:循证临床决策、卫生技术评估、卫生政策、围手术期外科手术和麻醉护理、心脏外科和重症监护医学
徐志豪 Prof. Tsui, Ban C.H.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执行副院长、副院长(临床创新与转化研究)
麻醉学、危重护理和疼痛医学系主任
校长讲座教授
加拿大皇家内科医学院院士
美国区域麻醉和疼痛学院院士
斯坦福大学客座临床教授
终身榜单入选专业: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全球排名:4;硬膜外给药 Epidural administration,全球排名:10
近五年榜单入选专业: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全球排名:2
徐志豪教授于1991年获得药学硕士学位后,于1995年在达尔豪斯大学完成了医学培训,这些学位是在获得工程学文凭以及数学和药学理学学士学位后获得的。徐教授于2000年在埃德蒙顿的阿尔伯塔大学医院完成了麻醉住院医师培训,并在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儿童医院获得了进一步的儿科麻醉经验。在阿尔伯塔大学医院和斯托勒里儿童医院工作了16年后,徐教授于2016年被招募到斯坦福大学。目前,徐志豪教授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执行副院长,同时仍担任斯坦福大学客座临床教授。
徐教授是区域麻醉许多领域的一位热心且国际公认的研究员。在住院医师实习期间,他对提高硬膜外导管放置的准确性产生了兴趣,并获得了与其研究相关的美国专利。徐教授将他的研究扩展到超声在区域麻醉中的应用,特别是与周围神经阻滞性能相关。徐教授还负责开发用于周围神经阻滞期间使用的电子导管针套导管套件。他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进一步探索电生理信号监测的基础科学和临床方面并将其与超声的最新进展相结合,将区域麻醉从一门“艺术”转变为一门可靠且可重复的“科学”。徐教授荣获阿尔伯塔医学研究基金会(AHFMR)临床学者奖,并曾获得加拿大卫生研究所(CIHR)、加拿大麻醉学会、AHFMR以及阿尔伯塔大学的研究奖项和资助。2015年,加拿大麻醉学会向徐教授颁发了CAS研究认可奖,以表彰他在加拿大和全球范围内对区域麻醉、急性疼痛管理和小儿麻醉领域所作出的重要研究贡献。
2022年,美国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学会(ASRA)授予徐教授杰出服务奖,这一备受推崇的年度奖项旨在表彰在区域麻醉和疼痛医学领域取得显著贡献的个人。美国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学会已将2025年 Labat奖授予徐教授,该奖项以区域麻醉领域的先驱 Gaston Labat 博士命名,旨在表彰在区域麻醉和疼痛医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团队。
此外,徐教授曾在《加拿大麻醉学杂志》担任董事会成员超过12年。 他还是《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期刊的现任编辑。
研究领域:1.右美托咪定用于颧上上颌神经(SZMN)区组针对儿科尚未针对接受扁桃体切除术和腺样体切除术(T&A)手术的患者疼痛治疗并降低发病率;2.Core听诊器检测气管插管(ETT)正确位置的适用性;3.神经阻滞带冲洗逆转膈神经阻滞;4.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后食管疼痛治疗;5.通过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麻醉技术改善胸骨切开术心脏手术术后恢复;6. 颧上上颌神经阻滞用于儿童中尚未针对接受扁桃体切除术和腺样体切除术的患者(SZMN)中的疼痛治疗;7.经鼻湿化快速充气通气交换(THRIVE)在儿科手术中的应用。

叶德全教授 Prof. Richard YE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副院长(研究生事务)
校长讲座教授
终身榜单入选专业:信号肽受体Signaling peptide receptor,全球排名:2
叶德全教授于2019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现任医学院副院长(研究生事务)、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主任。叶教授本科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并于1988年获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工作期间,先后在Scripps研究所及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G蛋白偶联受趋化因子体的信号转导及在固有免疫细胞中的作用,其课题组在全球率先发现人趋化因子受体甲酰肽受体2,并对其炎症/抗炎转换机制及多个生物活性肽类受体开展了长期的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Google Scholar被引超过2万次,h-index为83,近年来多次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学者、斯坦福全球前 2% 科学家、Research.com全球最佳科学家和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等学术评价榜单。因其在生物活性多肽受体研究领域的贡献,受国际药理学会受体命名委员会委托,组织并完成对甲酰肽受体家族的国际命名。他先后与强生、诺华、GSK等公司开展研发合作,并以大学科研成果获多项美国专利及中国专利授权,其主持研究的甲酰肽受体2、血清淀粉样蛋白A等项目均已成为抗炎药物靶标。叶教授于2020年牵头建立了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推动大学生物医药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现与信立泰、康体生命、晶泰科技、海普洛斯、深圳市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等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开展合作,以项目合作及共建联合实验室等方式推进产品开发。叶教授曾获美国心脏学会Established Investigator奖、伊利诺伊大学杰出学者奖、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杰出科研奖、深圳市优秀教师等奖项。他的学术兼职包括FASEB Journal副主编,Pharmacological Reviews 副主编,Physiological Reviews副主编, Molecular Pharmacology及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编委等。
研究领域:药理学、免疫学、新药研发

刘国珍教授 Prof. Guozhen LIU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
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负责人
校长学者
近五年榜单入选专业:生物传感器 Biosensor,全球排名:3
刘国珍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教授、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创始人、集成器件与精准诊疗(Integrated Devices and Intelligent Diagnostics,ID2)研究团队带头人,港中深-博雅生命再生医学工程联合实验室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校长模范教学奖获得者。刘国珍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和可转化生物技术的研究,致力于开发前沿的生物传感器技术、体外诊断技术、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医疗器械, 来精准诊疗、管理及预防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及衰老)等。凭借在神经炎症精准诊疗的突出贡献,刘教授获得2020年度乔治娜斯威特定量生物医学女科学家奖,她是第一个荣此奖项的华人女科学家。近年来她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peer-reviewed论文>180篇,撰写专著3章。刘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获得了多个来自澳大利亚政府和工业界(包括世界制药巨头阿斯利康AstraZeneca)的研究基金。在中国她也先后获得了多个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的资助(包括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金等)。目前,刘教授担任国际知名期刊ACS Sensors副主编,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副主编,IEEE Sensors Journal 副主编,Trends in Biotechnology,及Sensors& Diagnostics编委。
刘教授曾担任美国医疗器械公司AgaMatrix Inc. 研发部经理(中国)负责血糖试纸条的配方和生产。通过与国内外生物科技公司(如AstraZeneca,BioLegend,AgaMatrix,Regeneus,博雅生命等)的合作,累积了丰富的产学研经历,拥有世界发明专利5项, 中国发明专利6项。她是澳大利亚初创公司Bio-Sens Tech Pty Ltd的联合创始人。刘教授ID2团队的智能唾液尿酸检测项目荣获2023年深圳市“创客中国”创客组一等奖;数字化衰老评估试剂盒项目获得2024年深圳市创新创业大赛团队组二等奖。
研究领域: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传感器、微流控生物/器官芯片、柔性可穿戴器件、3D打印、体外诊断、智能纳米颗粒及医疗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