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生牵头代表队荣获2024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
在创新的大潮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始终以智慧与激情书写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近日,在2024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上,由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李晨钟院士指导、其博士生马凌飞牵头组建的代表队——深圳睿脑科技团队,凭借卓越的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从全球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荣获银奖!
赛事概况:融世界智,铸创新魂
2024年10月12日至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及其相关活动于上海圆满举办。本次大赛由教育部会同十二个国家部委及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汇聚了来自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的5406所高校,征集项目总数达514万个,参赛人数累计超过2000万。大赛以“我敢闯,我会创”为主题,充分展现了世界各地高等学府的卓越创新能力。
经过层层选拔与激烈角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睿脑科技团队凭借其杰出的创新项目,从众多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佳绩。这份荣誉,是团队精益求精的体现,也是医学院在创新教育领域成果的集中展现。
项目介绍:攻克脑卒中康复难题
“脑卒中”,在医学领域的正式名称为脑中风,是一种主要影响老年人群体的常见疾病。《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有高达196万人因脑卒中病逝,平均每16秒就有一名患者因该疾病离世,且该死亡数字仍处于持续攀升的状态。其中,针对脑卒中患者的手指精细功能康复训练,一直是康复医学领域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睿脑科技团队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实践,成功攻克了脑电信号采集精度低、解码效果差、分析复杂等技术瓶颈,开发出一套软硬件结合的生物脑电设备,极大地提升了信号采集的精度和解码的准确性。该设备从患者的大脑功能、外周神经系统以及患侧肌肉三个维度出发,通过鼓励患者采取主动运动的方式,有效促进脑部神经损伤的康复进程,并显著加速神经瘫痪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团队简介
睿脑科技团队简介
睿脑科技团队由港中大(深圳)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智能生物芯片和生物电子实验室李晨钟院士的博士生马凌飞同学牵头,并在经管学院李琦教授提供的专业创业指导下,注册成立了深圳睿脑科技有限公司。团队汇聚了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卡耐基梅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知名高等学府的一众博士及硕士人才,以打造全球顶尖多模态脑机接口康复外骨骼训练系统为愿景,致力于让脑卒中患者能够在家中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康复服务,重塑生活品质。
该团队深耕多模态脑机接口康复外骨骼设备的前沿研发与运营领域,并筹划构建覆盖脑卒中康复全链条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以期引领行业变革。深圳睿脑科技团队以深厚的工学背景为基础,与神经科学密切融合,充分发挥医工融合优势,在康复科技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团队成员既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能力,又深入理解神经科学理论,这种跨领域协作的模式推动了创新成果的转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业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展望未来,团队将继续以医工结合为核心理念,坚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驱动,致力于开发更加精准、高效的康复解决方案,为脑卒中患者提供卓越的康复体验与更好的生活质量,同时推动康复科技与多学科交叉领域的发展,共同书写行业新篇章。
智能生物芯片和生物电子实验室简介
智能生物芯片和生物电子实验室隶属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致力于探索生命科学与工程技术交叉领域的前沿课题。实验室由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校长学勤讲座教授李晨钟教授和蒋成教授领衔,汇聚了一支由生物医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背景优秀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具体专注于以下研究方向:
(1)智能生物传感器与现场检测(POCT)
开发高灵敏度、实时检测的智能生物传感器和现场检测技术,为疾病早期诊断与精准医疗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2)能量医学与光电磁音乐理疗
探索光、电、磁等物理能量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结合音乐物理疗法,开发非侵入性理疗新方法。
(3)生物光电子与纳米医学
研究生物光电子技术和纳米材料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创新应用,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
(4)类器官/器官芯片与生物材料
利用微流控技术构建功能性类器官和器官芯片平台,模拟人体组织和器官环境,为药物筛选和疾病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同时探索创新型生物材料的设计与应用。
(5)脑机接口与神经电极
开发高性能脑机接口和神经电极技术,探索神经科学和智能化医疗设备的结合,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提供全新视角。
实验室以“医工结合”为核心理念,聚焦智能医疗器械与生物技术的融合,致力于基于智能生物芯片的医学诊断和治疗,包括上述集成式生物医疗器械、生物材料、合成生物学和人工智能,展望下一代电子和光学生物传感器、器官/类器官芯片、可穿戴设备研究,以及这些生物医学设备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感染病等疾病的诊断/治疗,脑机接口,细胞分析,药物筛选/递送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将这些技术和方法拓展到环境、食品安全监测、农业和太空和军事方面的应用,推动前沿科学研究的产业化转化。通过跨学科的协作创新,实验室正努力成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国际领先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介绍
睿脑科技 马凌飞同学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物医学工程 博士在读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计算机与信息工程 研究型硕士
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学士
研究领域: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
“进行脑机接口技术创业”的这个想法起源于马凌飞本科阶段,在本科学习“生物电信信号处理”这门课时,马凌飞同学第一次对神经科学与工程技术的跨界融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在课余时间把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的研究当作一个爱好来打磨、钻研, 并随后组建了创业团队,参加了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并相继获得多个奖项。
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后,依托大学创新创业中心提供的丰富创业资源,马凌飞同学注册成立了深圳睿脑科技有限公司,在国际著名生物电子和生物芯片专家、加拿大工程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李晨钟教授的指导下,依托医学院智能生物芯片和生物电子实验室,马凌飞带领团队开展了“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康复外骨骼系统”“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等项目研发。
过去三年,睿脑科技团队累计申请12项发明专利和27篇软件著作权,发表学术论文7篇,主持市、区科创委基金2项,带领团队获深圳市创新创业大赛龙岗赛区团队组一等奖,获得国家级奖项10余项、省市级奖项20余项,个人事迹得到央视网、中青报等知名媒体报道。在多个国际、国家级展会上展出科技产品,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先进的多模态脑机接口康复外骨骼康复训练设备。
怀抱着对脑机接口技术的执着追求,马凌飞也在硕士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她师从医学院李晨钟院士,致力于在脑机接口和生物电子领域做出更加深入的探索。展望未来,马凌飞表示,她将继续在李晨钟院士的指导下深耕生物电子和脑机接口技术研究,探索脑机接口领域创新的商业模式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在未来,团队将继续发挥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加快推动更多高端康复设备产业化、家用化,让老百姓在家中就可以获得更方便、更智能、更优质的康复服务,助力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为我国脑科学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项目指导老师介绍
李晨钟教授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
美国医学生物科学研究院AIMBE会士
生物医学工程硕博项目主任
校长学勤讲座教授
李晨钟教授担任本项目研发的指导教授,为马凌飞的博士生导师。李晨钟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授、生物光电子与智能生物芯片实验中心创始人;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加拿大工程院院士(Canadi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National Academy of Inventors)、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Fellow of AIMBE);国家级特聘教授、杰出青年(海外)获得者、国际著名生物芯片和生物电子专家;国际顶级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IF 12.6)主编和Research(IF 11)副主编。
在2023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前,他曾任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The Worlds Ahead”杰出教授, 并担任纳米生物工程与生物电子中心主任以及系主任,美国杜兰大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双聘教授。2017年起担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生物芯片学部主任,负责美国国家生物芯片领域的科研战略规划制定、科研基金管理与审批,协助评审和管理中小企业创新与转化种子基金的审核工作。李晨钟教授共发表约200篇SCI论文,拥有20项国际专利,并创立了三家初创企业,担任创始人和技术总监。回国后,李晨钟教授担任中国阿尔兹海默症防治协会认知和康复专业分会副主委、中国毒理协会器官与类器官芯片分会副主委等职位,获得了众多国际奖项和荣誉,包括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访问教授奖(长期项目)、 2016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裔科研教授奖、2016年美国脑图谱协会和脑图谱基金技术进步奖,并担任2024年戈登研究会议(GRC)生物分析传感大会主席。
产学研合作展望和技术转化
在推动科研创新的同时,睿脑科技团队积极致力于科研成果的商业转化。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和创新创业处的创新资源,以及李晨钟院士领衔的智能生物芯片与生物电子实验室的技术支持,不断加强与工业界和临床医学的深度合作,努力推动多模态脑机接口康复外骨骼设备等核心技术的市场化应用。为实现这一目标,团队将通过多渠道寻求工业界合作伙伴和风投资金支持,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优势,结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创新创业中心的资源,进一步加速技术转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康复设备的普及应用,为更多患者带来便捷、智能的康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