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合作 共谋未来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中文大学器官/类器官微系统双边合作论坛
11月12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举办的“器官/类器官微系统双边合作论坛”在港中大(深圳)顺利召开。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教授线上参会,港中大麦永昌教授、路钢教授、李中教授、陈汉辉教授与港中大(深圳)李晨钟教授、蒋成教授、张舵教授和崔小林教授共聚一堂,双方就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进一步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论坛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李晨钟教授(校长学勤讲座教授)主持,李教授开场介绍了港中大(深圳)建校十周年以来取得的成绩及自己的科研方向,并对双边合作尤其是青年教师间的科研合作提出了宝贵建议。
论坛邀请了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教授发表线上演讲,演讲主题为“Organs-on-chip for Musculoskeletal Disease Modeling and Drug Screening” (用于肌肉骨骼疾病建模和药物筛选的器官芯片)。段校长分享了类器官芯片在肌肉骨骼疾病建模和药物筛选方面的应用,并从类器官芯片的布局、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化现状等方面对生物医学工程之类器官进行了详细介绍。
段校长在演讲中提到,类器官芯片研究采用人类细胞或组织(共同来源),将这些细胞或组织接种在微流控芯片上,能够调节人体器官的关键生理和功能特征,并通过组织化工程实现对人体器官功能的模拟。演讲中,段校长还展示了类器官芯片在多领域的融合应用,包括工程关节组织、用于连续监测的传感器、先进生物材料、芯片和组织的生物制造、干细胞分化、多组学和人工智能等方面,这些技术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我们对类器官和类器官芯片的未来充满希望。这不仅是一项技术创新,更是人类健康工程的重要里程碑。” 段崇智校长表示,他相信该领域将在未来十年取得巨大突破,为医学研究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李晨钟教授代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发表了题为“智能器官/类器官芯片产业发展现状和挑战”的演讲。在演讲中,他概括了该领域在粤港澳大湾区及全国的科研进展和现状,还分享了我校在器官/类器官芯片领域的关键实验进展,包括成功培育出模拟血脑屏障、类心肌组织等器官功能的类器官模型,并将智能生物传感器与这些类器官集成至类器官芯片中。李教授指出,这些成果为药物测试和毒理研究提供了创新平台,能够显著减少动物实验需求,并加速研究进程。
除此之外,李晨钟教授也介绍了器官/类器官微系统领域的瓶颈,包括国家标准制定和制药企业参与度不足等问题。
在精彩的演讲环节之后,双方共同发出倡议,呼吁在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新药开发、精准医疗等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探索这一跨学科的前沿研究,为人类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随后,崔小林教授、蒋成教授、张舵教授、麦永昌教授、路钢教授、李中教授和陈汉辉教授分别就各自关于类器官、智能传感、新进制造等领域的研究报告,汇报了前期的合作成果,并进行热烈的讨论。会后还安排了校园参观和实验室参访环节,双方就科研成果和合作意向进行了交流互动。
此次论坛不仅加深了两校科研团队对彼此研究领域和项目的了解,而且促进双方在科研上的深度融合,形成双边互通有无的紧密合作模式,也为两校与广东省科技厅的“1+1+1”项目建设奠定了合作基础。
通过本次合作论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香港中文大学双方研究人员在联合科研平台的建设、教师交流互访、学生联合培养以及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互动。未来,双方将进一步深化交流、深层沟通,将合作推向新的高度。